0°

AIGC是泡沫?如何打造中国ChatGPT?大咖这么说

随着ChatGPT爆火,越来越多的、成熟的大模型和生成式AI接二连三地涌现,成为了时下热议趋势和话题。马斯克近日联名千余位AI专家呼吁暂停训练更强大的AI系统,也被反对者抨击“言辞骇人听闻”。

不可否认的,AIGC(AI生成内容)商业化的速度相当之快,而相应的期待、疑问和担忧也接踵而至:这些大模型将如何改变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?伴生着新机遇,人们是否准备好了迎接新挑战?

3月29日,由量子位主办的首届中国AIGC产业峰会在京举行。有专家在峰会中指出,国内外商业环境不同,没必要一股脑地抄国外的产品,建议在不同的切入点做大模型,避免同质化。而在合规方面,AIGC可能会造成内容污染、版权侵犯、信息伪造等问题,因此监管和行业自律都迫在眉睫。

···

在ChatGPT横空出世之前,AIGC、大语言模型已经不是新鲜事物,但此前数家科创公司尝试激起的火花似乎都远远不及此次。

峰瑞资本投资合伙人陈石坦言,ChatGPT的意外之处在于它不是一个连续的变化,而是“突然一个跳跃”。“微软有个报告说ChatGPT已经具备了通用人工智能的火花,而且火花还在不停地燃烧、变大,这是我们觉得很惊喜的。”

 

 

从技术角度来说,云舶科技创始人兼CEO梅嵩指出,AIGC的商业化之所以这么火爆,一方面是以AI绘画和ChatGPT为首的生成效果已经达到了使用阀值,可以转化成直接的生产力,从而具备了巨大的商业价值。“以前推出的智能音箱,包括苹果Siri为什么没有这么大的反响?因为确实效果还不够,还没有‘过线’。”

 

 

而无论是图片还是文字生成,商业化路径都比较短,适合的用户量又非常大。不像3D模型——“AIGC生成的效果也非常好,但我相信可能没有前两者造成的影响这么大,因为还要再去开发3D模型配套使用的应用场景。”他解释。

不少企业嘉宾在峰会上表示,随着人才、资本和业务的大力投入,AIGC已经进入到快速产业落地阶段。不过,相较于海外AIGC产业落地的繁荣,国内公司的商业化只能算得上差强人意。

对此,源码资本合伙人黄云刚认为,这和国内AIGC行业的商业环境有关。“海外to B(面向企业、平台类型的服务)的生态比较好,现在他们都在做一些效率工具,一些个人产品都能赚钱,而且增长挺快的,但国内就相对复杂一些。”但他也同样提到,这种环境的不同也带来了不同的机遇,“所以我们在不管是做投资,还是跟创业者一起聊的时候,会去分辨国外火的一些应用,不要去一股脑去抄,因为环境差别很大。”

 

 

当企业一股脑地追着商业热点跑,行业往往会被质疑有泡沫。不过,与会嘉宾普遍看好AIGC的发展前景。他们提到,AIGC不是一个短期的热潮,而是会经历很长时间的进步,而且会产出很大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。

面对着与国外差别甚大的环境和研究基础,中国大模型开发的原创性又该如何体现?

对此,华院数智人商业化副总裁林莱尼认为,尽管目前国内的大厂和研究性机构、初创公司都在做大模型,但基础研究的环节是非常薄弱的,因此需要奋起直追,“目前国内大部分的基础研究,尤其是算法模型基本上都是国外率先诞生的,国内确实要追赶他们的技术研究和原创性。这不是说我们目前做自研的大模型是没有价值的,反而是这个时候是非常势在必行的。”

 

 

此外,国内大模型也需要在不同的切入点做大模型,避免同质化。林莱尼补充道,“比如说有专门做心理咨询相关的大模型,聚焦在一两个行业里,对于国内的初创公司来讲,创新性是要体现在你对于这个行业上有足够多的、深刻的理解,然后迅速地在行业内把数据飞轮和场景飞轮跑起来。”

···

因为倚靠海量数据和强大算力,ChatGPT也被戏称为“大力出奇迹”美学。在陈石看来,大力出奇迹“是必然的”。

“无监督学习,特别是大规模无监督学习,一直是机器学习的一个‘圣杯’。(以前)从来没有人取得过圣杯,但是这次我觉得OpenAI把这个圣杯给拿下来了。”陈石认为,大量的数据+无监督学习是一个趋势,也已经经过了验证。

智源研究院副院长、总工程师林咏华指出,当大模型的尺寸到达了百亿或以上,这就意味着它出现了涌现能力,已经从语言模型上升到了认知模型。2021和2022年,不同的大模型涌现,甚至出现了万亿参数的模型,而模型的模态也从单语言模态变成了多模态。这意味着AIGC能力上的跃升,但同样带来了新的挑战。

 

 

“到底多大的参数可以支持我们的应用的需求?是盲目的都要追求千亿模型还是百亿模型就够?具体需要多少训练数据才足够喂饱一个百亿模型或千亿模型?又有多少信息和数据可以传递到我们的下游任务?当模型从单模态走向多模态,从一个单纯的语言模型走向了一个认知模型,我们应该如何去评测?”她抛出一连串反问。

林咏华指出,AI研究不应该盲目追求模型的“大”,也应当思考这种“大”带来的问题。比如在大模型达到了一定规模之后,该如何继续低成本地吸纳新知识、新信息;当模型输出错误的时候,如何做到定点纠错?

林咏华进一步指出,“对于大多数的企业来说,不是去训练自己的模型,而是借用别人的模型。”她表示,这时候评测会成为拉动大模型发展的关键。“随着大部分技术的发展,评测已经迎来了更大的挑战。”

陈石则从创业者的角度提出了建议。他表示,大部分创业机会可能还是在非模型层或者垂直类模型领域,比如应用层的创业不需要自己去训练模型,而是可以在一些大模型的基础之上做一些改进。

「点点赞赏,手留余香」

    还没有人赞赏,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!
0 条回复 A 作者 M 管理员
    所有的伟大,都源于一个勇敢的开始!
欢迎您,新朋友,感谢参与互动!欢迎您 {{author}},您在本站有{{commentsCount}}条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