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地大学未必要对ChatGPT一律禁用

  中新社香港2月18日消息,由美国人工智能公司OpenAI开发的语言模型ChatGPT推出后,引发关注及热议。香港大学日前向师生发出内部邮件,表明禁止在港大所有课堂、作业和评估中使用ChatGPT或其他AI工具,成为香港首间大学明文禁止在课堂等教学行为中使用ChatGPT或其他人工智能工具。

  作为高校教师,我完全理解学界教育界对ChatGPT的忧心忡忡。某种程度而言,技术启动了人类自我保护的生命本能,纸张、电视、互联网……每一项技术都曾被视为学习的终结者,而ChatGPT予以提问者唾手可得的答案、即时生成的文献甚或“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”的错乱应答,无疑对长久以来高校教育建构的苦训、严谨、系统、求实、博学等学术殿堂支柱构成极大挑战。

  然而,对其采取禁用措施,窃以为,大可不必:一则作为知识传授的最高学府,大学任何时候都应以开放而非固守的姿态迎接变化;二则技术如水一般,渗透社会生活。大禹治水的经验早就告诉我们,水当疏之,不应堵之。更重要的是,人类和AI还有很长的路要走,ChatGPT的出现仅仅是我们学会和AI相处的开始而已,为何不能制造一场更美好的相遇呢?

  古人云,“君子善假于物”。ChatGPT的出现可谓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变革性契机。不同于之前大火的区块链、元宇宙,ChatGPT专注于人类发出的各种各样的追问,虚拟交互、有问有答、极具耐心。将这样的人机交互技术融入课堂,使它们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,帮助学生们在实践中去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工作原理、了解它“有所为有所不为”的特长特性、明确人机协作的分工,最后回到人本身,认清个体在智能社会中的发展与定位,是高校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之需;同样,当下ChatGPT输出亦存在事实性错误、知识盲区及常识偏差等问题,以此展开,可强调人机交互中作为“人”之个体创新能力、问题意识、深度调查能力及技术使用能力的重要性。

  最后,ChatGPT所覆盖的数据文献库具有人类难以企及的完备程度,若能好好运用其信息处理能力(目前若干国外著名期刊亦对该方式存在争议),或能为真正的思考型研究助力。因此,禁用ChatGPT,很可能是短期且治标不治本的行为,学校当做的,不是堵之以息壤,而是授之以“渔”——教会学生和AI的相处之道。

  亦有教育者担忧ChatGPT的出现会导致强者恒强、弱者愈弱,勤于思考者从中获益、精神懒惰乃至盲从者逐渐落伍的局面。然而,高等教育所追求的并非智识普及雨露均沾(这是基础教育的目标),而是在强调开放、融合、批判性与创造力培养的基础上对卓越的不懈追求,这也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因。因此,大学更应以前瞻、开放性的态度主动接受这项新技术,在明确ChatGPT对于高校教育的意义以及应当处于怎样的身位的前提下、围绕如何使用它进行必要的边界设限,这亦将决定技术和学界的未来。

  加拿大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提出“媒介即讯息”一说,认为媒介技术本身即“影响着人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”。当下,人工智能技术席卷全球,一场由AI引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向我们走来,“AI-人”和谐共融成为大势所趋,随之而来的是思维、感知、行为各个层面的巨变。

  按照摩尔定律,人工智能应用程序的速度和能力将在未来几年内急剧增加,高校学子们需要尽快熟悉他们无可回避的AI技术。因此,对于当下大热的ChatGPT,倒不如以此为契机,大大方方敞开校门,道一声“你好,ChatGPT!”顺势而为、因势而变,知己知彼,共创美好,才是未来社会技术与人的和谐相处之道。

「点点赞赏,手留余香」

    还没有人赞赏,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!
0 条回复 A 作者 M 管理员
    所有的伟大,都源于一个勇敢的开始!
欢迎您,新朋友,感谢参与互动!欢迎您 {{author}},您在本站有{{commentsCount}}条评论